
高温预警,酷暑来了!
来源:市场品宣部更新时间:2025.06.19浏览次数:89
高温预警,酷暑来了!收好这份全防护指南,助你安稳度夏
炎炎烈日下的养生之道:六月的风还未吹散初夏的燥热,骄阳已迫不及待地炙烤大地。中央气象台近日连续发布高温预警,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。当手机天气APP上不断跳升的数字成为每日焦虑来源,我们的身体也在这持续“烤验”中发出无声的求救——中暑患者增多、胃肠疾病高发、心脑血管意外频现……如何在滚滚热浪中守护健康?赶快收藏这份全防护指南吧!
一、饮水与饮食调理:打造内在“清凉工程”
(一)智慧补水
1、定时饮水: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,养成每小时补水习惯。户外工作者或运动人群每小时应补充2-4杯(约500-1000ml)凉水,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。
2、柠檬水增效:在水中加入新鲜柠檬片,其含有的柠檬酸能促进肝脏生成胆汁,提升身体排毒效率。3、警惕“隐形脱水”:咖啡、浓茶等含咖啡因饮料有利尿作用,饮用后需额外补充白开水以防脱水。
(二)饮食黄金法则
1、苦味食物调节:适量摄入苦瓜、苦菜等苦味食物,其中所含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、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,但注意过量可能引起恶心不适。
2、蛋白质保障:高温下人体蛋白消耗增加,每日确保摄入鱼肉、豆制品、鸡胸肉等优质蛋白,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。
3、“三高”饮食禁忌:严格限制高脂、高糖、高盐食品,避免增加心血管负担。奶制品、油炸食品及高盐零食应减少摄入。
(三)消暑食方推荐
1、五汁饮:莲藕、水梨、菱角、西瓜、鲜芦根榨汁混合,三餐前饮用。
2、三豆汤:冬瓜连皮、新鲜荷叶、赤小豆同煮,清暑利湿。
3、酸梅汤:乌梅、山楂、甘草煎煮,生津止渴。
二、起居与睡眠管理:高温环境下的作息建议
(一)睡眠优化方案
1、把握子午觉:夏季宜 “早醒午休”,清晨5-6点起床活动,午后安排30-60分钟午睡,既能补充夜间睡眠不足,又可避开正午高温。研究显示超过1小时的午休可能增加心脑血管风险。
2、夜间护肝时段:中医认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修复的黄金期,尽量在23点前入睡,保证深度睡眠时间。
(二)居住环境调控
1、空调使用建议:室内外温差应控制在5-8℃范围内,最大不超过10℃。避免出汗后直吹冷风,进入空调房前先擦干汗水。
2、湿度平衡:保持室内湿度40%-60%左右,过度干燥可使用加湿器,潮湿地区需加强除湿。
三、科学运动与防暑:高温时段的活力密码
(一)运动时间选择
严格避开10:00-16:00高温时段,优选清晨或傍晚在公园、河边等阴凉处活动。
(二)运动强度把控
1、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:如散步、太极拳、游泳等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和中暑。
2、制出汗量:运动后避免“大汗淋漓”,微汗即可停止。
(三) 防暑装备五件套
1、宽边遮阳帽:保护头颈部免受直射。
2、防紫外线太阳镜:选择包裹式设计,防护效果更佳。
3、透气防晒衣:棉质或专业防晒面料,出汗后及时更换。
4、高倍防晒霜:SPF30+防水型,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
5、随身水瓶:保证随时补水。
四、特殊人群防护要点:老人儿童“生命防线”
(一)老年人防护重点
1、空调使用误区破除:32℃以上时,电风扇降温效果有限,应合理使用空调。老年人体温感知能力下降,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热射病。
2、 基础病管理: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可能降低,需加强监测,不可自行停药。糖尿病患者需保证蛋白质摄入,避免“只吃蔬果”而导致的营养失衡。
(二)儿童防护要点
1、车内安全警示:即使开着车窗,停车后车内温度10分钟内可飙升10℃以上,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。
2、饮食卫生把控:夏季感染性腹泻高发,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和未经消毒的街头冷食。
五、肝脏特别防护:最易受伤的“沉默器官”
(一)夏季伤肝高危因素
1、酒精陷阱:烧烤配啤酒是夏季经典组合,但90%酒精需经肝脏代谢,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宜超25克(约1听啤酒),女性应控制在15克以内。
2、药物风险:解热镇痛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)与某些中草药(如何首乌)具有肝毒性,服药期间严禁饮酒。
(二)夏季护肝方案
1、饮食护肝:多食紫甘蓝、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,其所含硫元素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,每天两份即可见效。
2、简单按摩法:平躺时轻柔按摩右侧肋骨下方区域,促进肝脏血液循环。
3、食补和“心疗”:多食用对肝脏有益的食物,少摄入肥甘厚味之物。此外,夏季暑热难耐,心情易烦躁,时刻提醒自己调整心情,保持愉悦。
六、中暑识别与急救:关键时刻的“保命指南”
1、中暑预警信号:
- 先兆中暑:头晕头痛、口渴多汗、四肢无力。
- 轻度中暑:体温升高、面色潮红、脉搏加快。
- 重度中暑(热射病):体温超40℃、意识模糊、停止出汗。
2、现场急救四步法:
- 迅速转移:移至阴凉通风处,平卧抬高下肢。
- 快速降温:用凉水擦拭全身,冰敷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。
- 补液醒神:补充含盐饮料(每500ml水+1.5g盐),清醒者可口服补液。
- 紧急送医:出现意识障碍立即拨打120,送医途中持续物理降温。
3、中暑与中风鉴别(5S法):
- Strength(力量):单侧肢体无力
- Sense(感觉):面部或肢体麻木
- Swallow(吞咽):饮水呛咳
- Speak(说话):言语不清
- Seeing(视觉):视物模糊或重影
出现上述任一症状需警惕中风可能,立即送医。
面对持续高温挑战,科学防护需要融入日常点滴。国家疾控部门提示:当气温超过35℃且湿度大于60%时,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将面临严峻考验,此时需启动全面防护措施。防暑降温不仅是为了舒适,更是对生命的负责。当热浪成为夏季常态,科学防护便是我们最坚实的盾牌。调整作息、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、关注特殊人群、重视肝脏健康、掌握急救知识——这套全方位的防护体系,助您在这个夏天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底线。(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个体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疗机构)
参考资料:
1.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6/0726/06/148073_578403292.shtml
2.https://www.fh21.com/news/9d6p6zem3n.html
3.https://www.laitimes.com/zh/article/76w3y_7n8cj.html
4.https://m.17yangsheng.net/ysys/19592.html
5.https://www.yznews.cn/p/1884265.html
6.http://www.hunanlong.com/c/3996762_2.html
7.https://m.familydoctor.com.cn/202406/3102012.html
8.http://shenmezhidao.com/a/202402/020H009312024.html
9.http://china.viv-media.com/info-58122.html
撰文、编辑及排版:市场品宣部
本网站尊重原创,参考内容已注明来源。所有图文视频音频资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